可持續發展是“三個可持續”的有機統一,即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環境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沙掷m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但這里的“人”已經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體現了全新的人類觀、自然觀和世界觀?!吧鐣r值”最大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是全社會的共同追求,是集體行動的目標,更是人人可以參與的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方式,建立整體性、系統性決策方式;需要我們更好運用科技創新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也需要加強能力建設,創造人人都能參與的社會生態。
可持續發展——一個全新的人類觀、自然觀、世界觀
20世紀80年代,世界開始了關于人類走向何方的廣泛討論。1983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以重新審視人類面臨的人口、糧食、物種和遺傳、資源、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方面的嚴峻問題,并研究解決它們的方案,以確保人類的進步是可持續的發展。1987年,在東京召開的環境特別會議通過了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這篇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92年,“可持續發展”在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得到正式確認。時至今日,《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定義的“可持續發展”依然被我們奉為經典。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的發展,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在我看來,理解“可持續發展”,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次關鍵詞是“可持續”,表明它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發展觀。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文明史,在不同的文明時期,發展觀是不同的。人類文明早期,生活空間狹小,對自然充滿恐懼,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人們只能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生存和發展,因而形成的是面向“過去”的觀念。工業革命以后,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擴展,使人類認為自己可以成為“萬物的尺度”,以滿足當前無限增長的物質欲望作為發展追求,以物質財富最大化作為衡量一切的標尺,形成了面向“今天”的發展。工業文明帶來了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南北差距、世界極化等嚴重問題,迫使人類反思過去的發展觀,思考如何擺脫各種全球性危機,逐漸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觀,既考慮當代人的需要,還要滿足后代人的需要;既考慮人的需要,還要考慮支撐人類生存的生物多樣性、生命支持物質的再生等,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這種面向未來的發展觀,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時間,要求人超越“小我”,自覺地考慮他人、自然、子孫后代的利益。
第二個關鍵詞是“發展”??沙掷m發展強調的“發展”,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只考慮經濟增長而不管其他,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判斷標準。這種發展觀,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環境的需求。當然,這種發展觀并不排斥經濟發展或者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個人物質財富的增長。相反,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認為,正是由于過去發達國家以消耗全球資源、污染全球環境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經濟增長,不僅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也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機會受到遏制,因此,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當今全球性危機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繼續發展,只有發展才能解決相關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各有側重,但達成了必須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的空間和資源這個當代全球最大的共識。
第三個關鍵詞是“環境”。雖然我們從“可持續發展”的字面上讀不到“環境”,但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的嚴峻挑戰情況下,繼續保持人類文明的進步,核心是處理好經濟、環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三個可持續”的有機統一,即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環境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我們也稱之為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支柱”。在三個支柱中,“環境”既是作為生物的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作為社會的人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對象,離開了“環境”,可持續發展無法實現。
這三個關鍵詞基本上可以描述“可持續發展”的涵義,也可以很好地說明“可持續發展”根本上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也意味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是為了“人”,為了人類能夠在地球上永續地生存。當然,可持續發展所秉持的人類中心主義與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個“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私自利”的“經濟人”,而是與自然界成為“朋友”的生態保護主義者,他已經是一個關注未來、胸懷全球的“高尚人”,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首先,可持續發展的時空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今天生活的環境是從我們的子孫后代那里借來的,我們是“債務人”;其次,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類不過是地球上的一個生物種群,我們是“自然人”;再次,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變化,地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面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這些變化,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今天的社會、人類的未來。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社會、集體、個人的依次呈現
在人類社會維度,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是終極追求??沙掷m發展以人的發展為目的,而人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人首先是靈長類動物,具有自然的屬性,需要清潔的空氣、水,需要吃在自然界中生長的食物,人在與自然的物質交換、能量流動、信息傳遞過程中才能正常生活。其次,人是智慧性動物,具有社會的屬性,需要形成團體,共同開發利用自然,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人在與人的交往、交流、交易過程中才能獲得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沙掷m發展追求的,實際上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和諧相處,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雙重和諧的發展。因此,可以說,“社會價值”最大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也是可持續發展“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題中之意。我們追求的“可持續發展”,是科技進步、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發展,是科技、經濟、文化、教育都為人帶來和諧美好的正能量,而不是破壞性的負能量。
在集體維度,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價值的目標追求。這個集體可以是企業、學?;蛏鐣M織,一旦這個集體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的方向,就意味著實現社會價值是一種自覺。比如騰訊公司提出的“科技向善”倫理觀,就是主動把社會價值納入科技企業發展內在要求的具體行動。因為“科技向善”,我們會主動體驗用戶的感受,主動發展環境友好型技術、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技術,通過技術和科技創新形成新的“連接”,助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助力創造更加和諧的社會。換言之,當我們大到謀劃企業的發展戰略、小到研發一種產品,我們都會主動考慮“科技向善”——科技企業的目標是為了人生活得更美好、社會更加和諧。一旦企業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作為一種追求,承擔社會責任就不再是迫于外界的壓力而進行的被動選擇,而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和使命驅動下的主動作為。也就是說,在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目標追求下,企業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蛻變,這是企業發展動力以及決策目標的改變,也是企業發展模式和愿景的變化。
在個人維度,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是人人可參與的行動。社會的共同追求、集體行動的目標,都需要人來執行或者需要通過人的具體行動才能變成現實,因此,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最終呈現為人人可以參與的行動。我們看到,騰訊這些年不僅把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作為企業的目標,而且為實現這個目標采取了許多行動,比如通過為村、99公益等社會公益項目,既支持社會公益組織,也進行示范引領,實際上是利用騰訊公司的資金能力、產品能力、科技能力既呈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也為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參與提供條件和機會。實際上,從騰訊公司的每個員工到每個參與99公益的普通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實現對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的追求,比如騰訊員工開發一款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產品,普通人使用這款產品實現低碳消費,就可以形成一種人人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這個看起來似乎很遙遠的愿景,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可獲得的產品或者服務。
系統共創、勇于創新、人人參與的可持續社會價值創造
如上所述,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可以有層次豐富的呈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方式,建立整體性、系統性決策方式;需要我們更好運用科技創新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也需要加強能力建設,創造人人都能參與的社會生態。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建立在整體性、體系性思維模式之上。這種思維要求我們將經濟、環境、社會看做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相互支撐的系統,考慮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必須著眼于系統整體,這就要求我們放棄傳統的單向思維、線性思維、對抗思維,變成立體思維、協同思維、融貫思維。首先,可持續發展是對時間的延展和空間的拓展,這就需要我們建立立體的、多維交互的空間思維。過去我們認為遇到問題只要找到一個方法就可以藥到病除,但事實證明,許多問題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創造過程中,我們需要建立立體式、多向度的空間思維,既找到撬動解決問題的“支點”,又不至于失去平衡。其次,可持續發展要求協調好經濟、環境、社會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種協同性思維,保證各方面步調一致、方向對齊。比如,當下很多科技公司試圖用數字化方式助力養老,但實際情況可能是開發數字養老技術的年輕人并沒有真正理解老年人的產品需求,因缺乏對需求的充分了解,產品開發的協同性不足,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在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創造過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同向發力、相互借力、形成合力,才能夠把堵點打開。最后,可持續發展追求和諧,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種融貫性思維,要把不同主體的不同訴求、不同主體的不同偏好融貫起來,形成良性、順暢的運行機制。在可持續發展價值創造過程中,多主體參與、必然會有多種利益訴求或者利益偏好,這種不同是動力,不應被消滅,但必須消除對抗、沖突和矛盾,形成和而不同的“和諧共生”。實際上,融貫性思維也是對立體性思維、協同性思維的延伸,它們共同形成整體性的思維閉環,促進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創造的螺旋式上升。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創造,迫切需要創新驅動??沙掷m發展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但是,今天的科技依然不足以解決對人的認知和對自然的認知問題。有人說,我們面對的是兩個環境,一個是人的身體這個“小環境”,另一個是地球生態系統這個“大環境”,只有這兩個環境相互和諧,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去解決“認識我們自己”和“認識自然”的問題,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認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人的和諧發展。這種創新既包括基礎研究創新,也包括應用研究創新,既包括自然科學創新、也包括社會科學創新。騰訊等科技公司目前在做的一些基礎科研資助項目,比如新基石和科學探索獎,就是很好的努力。同時,騰訊公司成立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研究院,從跨學科角度研究社會治理創新,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創造,需要建立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社會生態??沙掷m發展的社會價值創造從行動層面來講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業,如何讓社會公眾廣泛、多層次地參與,需要有良好的組織動員方式和有效的參與平臺?,F在的社交平臺和慈善基金都是很好的載體,但還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建立更高效的動員和組織機制,讓每一個公眾都知曉并且能夠以多種形式參與進來。
回歸到中國現實和當下實踐,諸多中國的科技公司正在通過其產品使社會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創造。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價值目標,代表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模式,這也是中國積極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良好范例。因此,我們需要講好這些中國故事,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經驗。同時,這些經驗也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社會價值的接續創造。為了營造一種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社會生態,并在國際上發出中國的聲音,需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把我們現有的平臺做好,促進企業優勢產品與社會價值創造更加緊密地結合,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社會服務。另一方面,需要更加系統、更加深入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創造問題,形成系統理論與決策模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發展模式。我們相信,在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